正值暑假,孩子自由支配时间充裕,家长除了关注孩子假期安全外,手机使用的管控和监督也是家长们的烧脑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在此,东莞市消委会提醒广大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多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理性消费。
“熊孩子不懂事,‘氪金’玩游戏,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是不少家长背后的无奈。据龙女士反映,未成年孩子上网课期间,使用家长手机账号网络游戏充值6500元;郭先生反映,其13岁儿子短短两个多星期在不需要输入任何密码的情况下,通过支付宝账户划扣 19678元,直至卡余额被扣完,期间一天最多达13笔充值记录。
根据涉及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消费投诉的情况,纠纷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未成年人使用家人身份信息、人脸、账号登录游戏;二是孩子掌握家长的支付密码,或者家长设置了免密支付充值消费,导致孩子可以绕过密码直接消费;三是家长银行账户未设置支付提醒,孩子短时间多次大量充值不知情,导致大额扣款或余额不足才予发现;四是难以判定充值主体,因未成年人使用成人账号登录游戏,家长负有举证义务,往往因有效举证难导致退款难。
据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并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少未成年人利用买号、租号、冒用身份证、使用家长手机等机会频繁接触网络游戏和充值,客观上造成游戏真正登录用户的错配,绕过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规定保护的“紧箍咒”,导致难以厘清是否未成年人所为以及是否为家长所知晓这重要事实,是纠纷解决最大的瓶颈问题。
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与分辨力不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孩子健康成长更多地需要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为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盲目大额充值,东莞市消委会提醒广大家长:
一是科学合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切关怀和有效沟通,多开展户外活动等高质量陪伴,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树立正确的游戏理念和消费观念,防止沉迷、攀比等因素擅自大额游戏消费,产生不必要的消费纠纷。
二是家长应妥善保管好重要信息。包括家长自己的身份证件、手机账号,切勿轻易向孩子透露银行支付密码,密码不宜设置过于简单,应经常改动密码,防止孩子绑定进行大额支付。
三是设置安全级别较高的支付和验证方式。在支付平台设置采用指纹、面部识别等安全级别相对较高的支付验证方式,谨慎设置免密支付功能。同时开通银行消费提醒功能,及时掌握账户余额变动情况,便于发生争议及时止损。
四是切勿轻易应孩子要求人脸识别。人脸识别登录网络或APP平台账号前,必须了解登录账号的性质、涉及领域、使用情形等,是否可以链接网上消费。
五是善用手机“守护”功能。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手机都有“儿童模式”或“儿童守护”功能,可以对小孩使用手机时接触的功能、应用APP范围等内容进行设置,实现对儿童使用手机场景的科学管理,而且该功能不可卸载。家长要善于使用这些手机功能,帮助孩子科学健康运用手机。
六是注意交易证据留存。一旦孩子出现大额网络充值或者直播打赏等行为,家长应当立即采取进一步监护措施,避免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扩大。同时立即收集保存所有的充值支付记录等交易凭证,未成年人在游戏、直播中的聊天记录等内容,重点是能证明系未成年人操作充值的证据信息,及时与涉及的网络游戏公司有效沟通解决。未协调一致的,家长及时联系游戏公司注册所在地12345政府服务热线,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和扣款记录,请求协调处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同时,我们也呼吁从事网络游戏开发者、广告者等主体经营者对未成年人履行特别保护的义务,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同时,要彰显社会责任,健全和完善平台小程序游戏广告的审核、上架、监管、投诉受理等机制,不断净化平台广告生态,在维护青少年权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东莞市消费者委员会
2023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