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疗美容行业快速发展,但部分无资质机构违规经营、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问题时有发生,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帮助广大消费者科学认知医美风险,谨防消费陷阱,东莞市消费者委员会提醒您:医美消费需谨慎,牢记以下四点避“坑”指南!
一、警惕资质不全的“黑医美”
医疗美容属于医疗行为!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等医学技术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医疗美容包括手术型(整形美容)和非手术型(微整形美容、激光美容、抗衰老美容、中医美容、口腔美容、纹绣美容、毛发移植等)。医疗美容机构须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以及符合《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消费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http://www.nhc.gov.cn/)核验机构、医生资质;另一方面,生活美容院无资格开展打针、手术等项目,遇“跨界操作”请立即举报。
二、拒绝“面子消费”,理性评估需求
经营者往往利用“悦人悦己”“分期支付”或“代垫费用”等话术向消费者轮番洗脑,消费者需警惕情感绑架式推销。因此,消费者在签署合同前应保持冷静,与家人朋友充分沟通商量好再做决定;对“天价折扣”“限时优惠”保持警惕,货比三家查行情。
三、手术项目必须“四核查”
一是核查项目合规性。确认项目是否属于医疗美容范畴;
二是核查价格透明度。要求书面明细,拒绝“打包收费”“模糊定价”;
三是核查风险告知书。要求签署术前风险告知文件,合理调整术后期望;
四是核查药品来源。查验注射针剂是否为正规渠道产品,可以通过扫码验真伪,或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https://www.nmpa.gov.cn/)核实。
四、留存记录,维权有据
务必保存合同、缴费凭证、聊天记录、术前术后对比照片、机构资质复印件。若发现机构异常(如频繁更换名称、地址),立即保留证据并投诉。在医美过程中遇到消费权益遭受侵害的情况,消费者可先和经营者协商解决;若未能协商一致,可向消费者委员会投诉或者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必要时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东莞市消费者委员会温馨提示:
美丽诚可贵,安全价更高!医美消费切勿轻信口头承诺,资质核查是底线,理性决策是关键。如遇纠纷,东莞市消费者委员会将全力守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