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省地级市中唯一的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东莞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强国、质量强省决策部署,坚持服务制造业当家,持续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提高产业链质量竞争力,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2023年广东省质量工作考核结果的通报》,我市获评最高等级A级,位列全省第2、地级市第1,连续7次获评最高等级A级。
一是聚焦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产业做优做强。建成包括8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8个省级质检站、11家认证机构、392家获得CMA证书检测机构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企业质量攻关、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推进重点领域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评定20家市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成集质量业务集成窗口、质量人才培训基地和质量成果展示大厅等功能于一体的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与应用中心,全力提升重点领域质量基础设施服务质效。2023年,“一站式”服务平台累计为企业提供质量服务2.3万余次,解决质量问题3200余项。
二是聚焦质量品牌培育,提升东莞制造美誉度。启动“东莞优品”认定申报,制定企业评价规范团体标准,组建质量技术服务联盟,探索打造东莞产品质量和品牌标杆。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广行动计划,设立东莞市导入卓越绩效管理优秀单位资助项目,助力提升全市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发布国内首个冰荔荔枝产品标准《厚街冰荔荔枝》团体标准,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全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商标品牌赋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组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家库,加快建设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维权援助工作站,全力护航企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3家东莞市政府质量奖单位、8家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单位;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125项,有效注册商标60.1万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达884件。
三是聚焦重点领域监管,筑牢质量安全防线。实施产品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燃气具、电动自行车、电线电缆等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推进产品质量“巡回问诊”,为问题企业提供质量技术帮扶,切实提高企业质量意识和质量管控能力。推行工程质量数字化监管,建立智慧住房信息管理平台、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工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工地现场综合监管系统,全面提升建设工程与住房信息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2023年,我市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排名全省第2,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排名全省第1。
四是聚焦质量人才培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将质量专业人才纳入东莞市“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加快推进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合企校探索“3+4”中职本科人才贯通培养,开展“技能培训人人享”行动,全力夯实质量强市建设人才基础。成立东莞市工程系列标准化质量专业职称评审委员会,推动东莞理工学院开设全省首个质量管理本科专业,制定首席质量官、卓越绩效管理评审员培训规范和认定标准,不断壮大质量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支持生益科技、中集集团等东莞企业技术专家成为IEC和ISO标准工作组(WG)召集人,提升东莞制造业国际影响力。截至目前,累计培养质量管理专业本科生128人、首席质量官1970名、卓越绩效管理评审专家155名、自评师1269名;共拥有5名在UL机构具备投票权的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