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永忠带队走进“阳光热线”直播室,与广大市民“零距离”交流互动,接听咨询投诉,回应社会关切,帮助群众答疑解难。市市场监管局二级调研员梁少华,价监竞争科、消保科、知识产权保护科、药品科、特种机电设备科、注册许可分局主要负责人参加了节目。
上线关键词——市场主体登记条例
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稳就业扩就业的顶梁柱。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正式施行,为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促进创业创新、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在关键词解读环节,张永忠围绕“市场主体登记条例”关键词,介绍了我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市场主体基本情况,重点讲解了《条例》施行的重要意义和五个方面的亮点:
一是提升登记便利度。推行当场办、一次办、限时办、网上办、异地可办。
二是精简申请材料和登记环节。实行形式审查和当场登记制度,不能当场登记的,一般应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登记。
三是设立简易注销程序,推动解决“注销难”。
四是设立歇业制度,降低市场主体维持成本。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造成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可自主决定在一定时期内歇业并向登记机关备案。
五是明确诚信和监管要求。市场主体实行实名登记,对提交材料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负责。对违反条例的行为以及登记时提交虚假材料或有其他欺诈行为,予以吊销、撤销、罚款以及信用惩戒等措施。
下来,市市场监管局将深入学习把握《条例》精神,全面做好《条例》宣传贯彻工作。一方面,加快推进全程网办、全市通办等便利化改革措施,将改革链条从准入向准营延伸,进一步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证照“一网通办”,全面提升市场主体证照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根据市场主体信用风险状况,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着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确保“放得开、管得住”,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东莞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湾区一流营商环境。
听民声办实事 解民忧暖民心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交流环节,张永忠对市市场监管局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行了总体介绍。他指出,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坚持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聚焦部门职责和民生所盼,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梳理形成1项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4项市领导挂帅项目、2项部门重点项目和31项一般项目,涵盖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开办企业登记、价格监管、民生计量等重点领域,采取真招实招硬招,全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相关上线单位负责人围绕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食品监测抽检、住宅小区“互联网+电梯”智慧监管、住所登记管理改革、商标受理窗口建设等具体实事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热线回头看、市民有话说、互动交流等环节,上线人员认真聆听了市民意见建议,并对市民提出农贸市场疫情防控、冷链食品监管、价格监管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对于直播节目中群众反映的问题,市市场监管局将认真做好答复,坚决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